台灣海桐 Pittosporum pentandrum
又稱七里香,但與七里香(月橘 Murraya paniculata)是不同種植物,這還真是不可思議。
隸屬於繖形目 Apiales,海桐科 Pittosporaceae
屬於中型灌木或喬木,可長到10公尺高,原產於東南亞周圍國家,在台灣屬於原生種,經常生長於低海拔海岸邊或溪流、水塘周圍。
圖一、台灣海桐整體氣質照。
拍攝的植株在颱風前比作者高,但在今年四個颱風的摧殘下僅剩約不到60公分高,令人痛心疾首。花期6-9月,不過高雄市美術館的植株到現在12月還在開花結果,或許跟近年的氣候變遷有關。
圖二、台灣海桐的近期才長出的枝條,可以明顯觀察到單葉互生,嫩莖和嫩葉上具有細小絨毛。
圖三、葉上絨毛的特寫。
葉型呈倒卵狀披針形,全緣,約5-11 公分長,2-4公分寬,全緣,葉背革質,有許多細小的白點,可能為某種腺體,葉片揉搓後會出現神奇的味道,歡迎嘗試。
圖四、葉片特寫。
圖五、葉片特寫。
在壽山的原生植物中,我幾乎沒有看過台灣海桐的葉片有被鱗翅目幼蟲(白話文 :毛毛蟲)啃食過的痕跡,使用台灣蛾訊分享站https://twmoth.tbri.gov.tw/peo/MothPlantQuery查詢紀錄後才發現,台灣本島只有點紋灰尺蛾 (Catoria sublavaria)、縱帶明波尺蛾 (Gymnoscelis tristrigosa tristrigosa)、皇蛾 (Attacus atlas atlas)有食用過牠的紀錄,而只有點紋灰尺蛾在壽山有族群紀錄,而這種蛾對食草又沒有相當高的專一性,有吃過11科16種植物的紀錄 (包含和台灣海桐同名的月橘),再加上前面提到台灣海桐葉片揉搓後會有神奇的味道,我猜測那個神奇的味道就是牠的化學防禦,使毛毛蟲在有選擇的狀況下不會優先選台灣海桐作為食草。
最後黑板樹 (Alstonia scholaris)的幼苗跟牠有點像,這邊提供一個有效判斷的方法,黑板樹的葉子輒開後會流出白色液體,台灣海桐不會,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辨識特徵。